行业应用端“崛起”
日前,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行业规范发展的趋势得以深化。在行业内部人士看来,光伏行业在规范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寻求自身发展的支撑点,需要行业应用端的走强。安徽合肥、广东广州等地对光伏应用的强调,或代表着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头在外”的问题。所谓“两头在外”,是指原材料上依赖国外,市场也几乎全部在国外。据悉,在行业发展早期,95%以上的光伏产业向以欧盟为主的海外市场供货。这样的模式存在很大的“硬伤”,特别是当行业遭遇上游原料价格波动以及出口遭遇“双反”等情况时,国内光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相当“尴尬”:上游原料不一定有议价能力,下游应用在别人手里,且充满政治、经济方面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认为,国内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打开光伏应用市场。在他看来,国内光伏产业在经历发展的阶段性挫折之后,已经呈现触底反弹的态势,行业预计将迎来规模扩大、发展前景打开的新阶段。据预测,201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超过13万吨,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若加上接近10万吨的进口量,多晶硅供应量或将达到23万吨。而行业复苏发生的背景是外部贸易壁垒并未消除并有愈演愈烈的可能。由此不难发现,行业回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逐步打开。
回顾2014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将打造光伏应用产业示范地、推进分散式光伏发电等,作为推动光伏产业落地的重点工作。2014年1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三项与光伏建设相关的文件,要求做好2014年光伏发电项目接网工作、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地方政府也顺势而动,如江西省鹰潭市出台了《鹰潭市加快推进全市光伏发电应用工作方案》,安徽合肥则提出积极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大型光伏地面电站,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可见,行业应用端崛起的势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