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愿意不愿意承认,这都是一个事实:全球多晶硅产业终于还是走向了寡头垄断的不归路。
之所以用“不归路”这个词,是为了强调这种趋势的不可逆转。2003年德国光伏补贴政策的出台,极大推动了德国乃至欧洲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太阳能级多晶硅市场需求由此出现爆发性增长,价格飞速上涨。到了2008年,国际多晶硅价格更是一举达到350万元/吨。暴利的驱动下,众多企业跟风挤进了这个高科技行业。多晶硅行业的躁动不止是发生在中国,它就像一场全球的盛宴,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多晶硅企业们迫不及待的想着分一杯羹。盛极必衰,如今让当我们回头再看时,仍能感受到多晶硅血肉竞技场的残酷性。
2013年,多晶硅产业五巨头——保利协鑫,瓦克化学(Wacker),汉姆洛克(Hemlock),OCI,以及REC,仅仅这这五家多晶硅供应商就生产了全球范围内大约81%的多晶硅,总产量达21.5万吨。按地区性分布,2013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5%;紧跟其后的是美国,占总产量的24%,其次是德国和韩国,分别为23%和12%,其他地区(主要是日本)多晶硅产量亦贡献了6%的市场份额。
再看一下各个多晶硅产地的企业构成,2013年,全球多晶硅产能主要集中在15家企业上,其中,中国企业有保利协鑫、特变电工、大全、瑞能、亚洲硅业、洛阳中硅等;美国主要企业为Hemlock、REC、SunEdison三巨头;德国韩国都是一家独大,主要产能分别为瓦克、OCI贡献;日本多晶硅产能分布较广,Tokuyama、M.setek、Mitsubishi、Osaka Titanium四家企业皆入围全球多晶硅 TOP 15。
看起来中国多晶硅产业形势还不错。2013年全球多晶硅产量前十五的企业中国有6家入围。然而,如果从产量分布去看的话,中国中小多晶硅企业的生存环境却不让人乐观。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第六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上发言透露,在高峰时期我国多晶硅厂生产企业达到80多家,其中改良西门子法40多家。尽管曾经因为多晶硅大降价曾经出现过仅有4、5家企业维持生产的情况,但随着行业逐步回暖,现在已经有18家左右的企业恢复生产。然而,在这18家恢复生产的企业中,前五名的产量就占到总产量的80%以上,排在后面的13家生产量不到总量的20%。
盘点入围《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多晶硅企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控制总量、鼓励创新、支持应用的原则,2013年9月工信部制定并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随后在10月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11月28日,工信部发布公告,将拟公告的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第一批企业名单予以公示。
第一批入围公示名单包含134家光伏生产企业,其中有尚德电力 、南玻A、天威保变 、ST超日、比亚迪等一批上市公司。主要涵盖了多晶硅、电池、组件、硅棒、硅片几个业务领域,其中主营业务涉及组件生产的企业有60家,电池生产的企业47家,多晶硅生产企业11家,其余则为硅锭、硅棒、硅片生产企业。
在今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工信部又接连公布了第二、三批符合规范的入围光伏企业名单。而从后面的名单结果来看,后面入围的多晶硅企业数量远没有第一批那么多,仅有四家。而第三批名单中,入围多晶硅企业更是孑然只有内蒙古盾安光伏一家。
下面为读者盘点一下三批入围《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多晶硅企业: